作文<<老师的两件事>>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30 16:13:54

老师的两件事

辛笛老师离开我们已有一年多了!在他老人家离去的这段时间,他那慈祥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眼前。有时,我甚至觉得辛笛老师并未离去,我仿佛依然在他那微笑的眼睛眷顾下,感到分外温暖和亲切。

我第一次见到辛笛老师,是在20年前,在新疆石河子举行的“绿风诗会”上。当时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辛笛
老师那令人倾倒的人格魅力。那时,他才七十多岁,显得精神矍铄,气质非凡。我知道辛笛老师并没有在学校里任教,可是,他的发言却能吸引住全场听众。从此,他那带有淮安口音的话语就深深地储存在我的脑海中。尤其是20年来,每当我去上海探亲时,我总要去拜望他老人家,可以说是一次不拉的,而每次我从他那亲切的话语中受益匪浅。辛笛老师与我的母亲同庚,所以,我私下里是视他为慈祥的父辈,对我来说,探亲既是探老母,也是探老师。

还是在那次会上,有两件事我至今难忘。

一件是辛笛老师得知有些青年诗人生活困难,连回程的火车票都买不起,遂慷慨解囊资助他们,使他们可顺利回家。当我听到会议的主持人激动地向大家宣布这个消息,而全场响起如雷的掌声时,我被深深地感动了,望着他那慈祥的笑容,我拼命地鼓掌。当时,我还不知道,辛笛老师还将他父亲在美国留下的遗产共计15万美金悉数捐献给国家。这一义举,赢得多少人对他的赞誉和尊敬。当然,对这一切,辛笛老师并不在意,他这样做只是表达他拳拳的爱国之心。在一般世俗的眼光看来,辛笛老师的举动简直不可理解。于是,有一种说法:必是他钱多得用不完了,才会捐给国家。事实是辛笛老师一家的生活是极其简单俭朴的。好几次遇到他家开饭,我曾亲眼见他家饭食十分简单,与中等收入家庭的伙食差别不大。他家里没有豪华的装修,没有贵重的陈设,要说数量最多的算是那些汗牛充栋的书了。虽然辛笛老师曾一度从事金融工作,常和钱打交道,但是,在他家里却只闻书香,不闻铜臭。

另一件事是在那次会后,我和辛笛老师同住在乌鲁木齐的红山饭店。在我房间的对面入住了一位外宾。那时即使在沿海城市也见不到多少外宾,何况在乌鲁木齐这样的边远城市,更显得稀罕。一天晚上,我刚推开房门,就见那位大胡子的外宾迎面走来。出于礼貌,我用英语跟他打招呼。他愣了一下,随即惊喜地也用英语回应我。从谈话中,我